好书推荐|郑艳群 《汉语课堂教学结构和过程建模研究》(留言赠书)
好
书
推
荐
///
2024-03-08
汉语教学结构和过程研究是汉语教学研究的基本问题。分析课堂教学的结构和过程,可以使我们更好地遵循教学规律,优化教学流程,创新教学方法,推动教学改革。
本书深入探讨了数据挖掘和教学建模的基本方法及其在汉语教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全书重点关注汉语听力、口语、阅读、写作和综合课教学结构和过程的理论模型推导、应用模型构建及二者的对比分析,提出了新的研究范式,得出了各课型建模的具体结果,能够为国际中文教育提供有力的支持。本书理论建模与实证研究并重,对比研究与史料分析紧随其后,是国际中文教育和汉语教学法、教学模式研究的一项重要成果,也是大数据时代教育数据研究方法在汉语教学中成功应用的体现。
本书适合国际中文教育专业人员和研究生阅读,同时对其他学科的教学研究也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 好书推荐
《汉语课堂教学结构和过程建模研究》
郑艳群 等 著
作者简介
郑艳群,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长期从事汉语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相关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汉语国际教育、第二语言教育技术、教学分析与教学计算等。讲授的主要课程有:汉语教育技术概论、汉语教学多媒体课件设计、第二语言教育技术、在线教学设计与实践等。主持的科研项目包括:国家汉办规划项目、教育部规划项目、教育部基地重大项目、北京市社科重大项目等。出版专著《计算机技术与世界汉语教学》《虚拟词语空间理论与汉语知识表达研究》《多媒体和语料库驱动的汉语教学研究》《语言教育技术研究》等。主编《多媒体汉字字典(光盘)》《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技术研究》《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资源研究》等。曾获全国首届高校优秀CAI软件二等奖、教育部第八届高校科研优秀成果二等奖、北京市教育技术创新标兵称号。现任世界汉语教学学会智慧教育分会副理事长、北京语言大学“知联会”副会长。
目录
第一章 汉语教学建模的意义和基本方法 / 001第一节 大数据时代汉语教学数据挖掘研究的意义和方法 / 001第二节 大数据时代汉语教学计算研究范式 / 015第三节 本研究的意义和基本概念 / 025参考文献 / 033
第二章 汉语听力教学结构和过程建模研究 / 037第一节 汉语听力教学理论模型推导 / 038第二节 汉语听力教学应用模型构建 /053第三节 汉语听力教学模型对比 / 064第四节 汉语听力教学结构和过程研究史料分析 /078第五节 汉语听力教学多模态形式调用及协同关系 / 095参考文献 / 107
第三章 汉语口语教学结构和过程建模研究 / 111第一节 汉语口语教学理论模型推导 / 114第二节 汉语口语教学应用模型构建 / 127第三节 汉语口语教学模型对比 / 137第四节 汉语口语教学结构和过程研究史料分析 / 147第五节 汉语口语课堂练习类型及分布特征解析 / 164参考文献 / 177
第四章 汉语阅读教学结构和过程建模研究 / 181第一节 汉语阅读课教学理论模型推导 / 182第二节 汉语阅读教学应用模型构建 / 198第三节 汉语阅读教学模型对比 /209第四节 汉语阅读教学结构和过程研究史料分析 /220第五节 汉语阅读教学中图式理论应用形式考察与分析 / 238参考文献 / 249
第五章 汉语写作教学结构和过程建模研究 / 251第一节 汉语写作教学理论模型推导 / 252第二节 汉语写作教学应用模型构建 / 269第三节 汉语写作教学模型对比 / 281第四节 汉语写作教学结构和过程研究史料分析 / 302第五节 汉语写作教学中的范文教学建模 / 318参考文献 / 330
第六章 汉语综合课教学结构和过程建模研究 / 333第一节 汉语综合课教学理论模型推导 / 334第二节 汉语综合课教学应用模型构建 / 345第三节 汉语综合课教学模型对比 / 356第四节 汉语综合课教学结构和过程研究史料分析 / 365第五节 汉语综合课语法教学结构和过程研究 / 380参考文献 / 401
序
汉语课堂教学结构和过程建模研究
崔永华
2022年世界汉语教学学会发布了《国际中文教师专业能力标准》 (T/ISCLT 001-2022)。该标准在“专业技能”的二级指标“教育技术”下要求:“了解并关注前沿技术应用于国际中文教育的最新进展,理解教育技术在中文教学中的本质作用,具有将信息技术与中文教学过程深度融合的意识。”
教育技术在中文教育中的“本质作用”表现在技术应用已经成为中文教育理论和实践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存在于教师的知识和能力结构之中,存在于教学理念、大纲、教材、资源、环境之中,存在于教学途径、方法、技巧、活动之中。当前全面铺开的中文线上教学、网络平台建设、教学资源建设,更是须臾离不开教育技术。可以说,教育技术与中文教育“深度融合”已经成为毫不夸张的事实。就拿中文教育的基本行为——课堂教学来说,现在对学习者的画像和需求分析、课前预习、线上/线下教学、作业处理、各种教学反馈、学习管理、班级管理等,每一步都在运用教育技术,甚至越来越依赖教育技术。
今天摆在我们面前的这本由郑艳群教授及其研究团队撰写的《汉语课堂教学结构和过程建模研究》,旨在用“教育数据挖掘的方法”探讨汉语课堂教学规律,并总结有普遍意义和应用价值的研究方法。这表明郑教授将技术手段融入国际中文教育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本书尝试利用技术手段对汉语课堂教学进行深入、系统和全方位的研究。具体做法是通过梳理探讨汉语教学“经典”著述中对教学过程的阐释,做教学构件、结构和过程类型的“应然”描写;同时用数据库方法分析归纳“经典”课堂教学实录中教学的实际操作情况,完成教学构件、结构和过程类型的“实然”实证研究;在此基础上对“应然”和“实然”的研究结果进行多方面对比分析。此外,聚焦“结构和过程”这一研究问题,首次将历时发展与共时分布结合起来,对不同历史时期的相关认知及代表人物进行史料研究。显然,这有助于我们把握研究发展脉络,建立全局意识,其对研究汉语教学发展史的意义不言而喻。
作者用“经典”修饰本研究所用的相关著述和教学实录,只是想比较简洁地表示这些资源具有较高的质量。著述的作者都是具有丰富汉语教学经历和相当研究能力的研究型教师;教学实录都是“精心设计后付诸实施的”,“具有“可模仿性和可推广性”,“可视为教学实践智慧的典型代表”。毋庸置疑,每位专家的具体论述和优秀教师的教学实践都会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局限性、偶然性,可能会存在某些创新或瑕疵。但是,像本研究这样,借助教育技术的手段和思路,对多种“经典”论述和“经典”教学案例加以梳理、归纳,使其互相支持、互相印证、互相补充,是站在理论和实践的最高点上,“站在巨人肩膀上”得到的结论。它摆脱了单纯理论探讨和教师总结经验各自的弱点,而使二者的优点互相补充、验证,大大克服了个人的主观性、局限性、偶然性,其结论非常值得参考。这一系列研究得到的结论,可以总结成为汉语教学的经典理论,并直接用于教学实践,可以用来指导汉语教材的编写,也应当作为教师培养、培训课程的重要内容。更值得注意的是,这项研究为国际中文教育研究开辟了一条新的路径,可以视为国际中文教育研究内容、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上的一次飞跃。这种飞跃至少表现在研究的内容、思路、方法三个层面。
第一,研究内容上的飞跃。本书的研究聚焦于汉语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本来就应当是汉语教学研究的核心内容,因为课堂教学是汉语教学最直接的现实,汉语教学的一切理论、理念、内容、方法、技巧,最终都要在课堂教学上实现。换句话说,尽管中文教学涉及的因素很多,但最终成败还是要看课堂教学效果。所有教学活动,包括线上教学以及今后的学习者自适应学习,两者在本质上都遵循着与课堂教学一致的基本原理、原则、过程和方法。因此,课堂教学研究是探寻国际中文教育本质的核心所在。
但是现实并非如此。这些年国际中文教育的研究项目、成果越来越多,但是大都在外围打转,真正意义上的课堂教学研究项目和成果越来越少,更缺少实证的、全方位的、透彻的课堂教学研究。用郑教授的话来说就是,“应然”研究多,“实然”研究严重不足。同时,大多数“应然”研究都是基于经验或观察、思考后的“纸上谈兵”,也就是说,缺少实证研究的支持。即使是一些实证研究,也限于驾驭能力,多为有限范围的个案研究。
毫无疑问,对科学认识语言教学规律来说,“实然”研究的意义远大于“应然”。因此,之所以说本书所展示的成果是研究内容上的飞跃,一是它回归了汉语教学的核心问题,把课堂教学作为研究对象;二是它打开了对汉语课堂教学进行全方位的、彻底的实证研究的大门。
第二,研究思路上的飞跃。本书的研究以教育技术框架为指导,运用了基于现代科技思维的全息研究思路。郑教授称之为“教学分析”,并将其定义为“通过教学系统中丰富的信息来探究教学系统的各个组成要素及其相关关系的过程”。这可以看作是国际中文教育研究思路的一个创新。
我们有时会讨论汉语教学是不是“科学”。其实,任何一种现象都可以成为科学研究的对象,关键在于你是否在用、是否会用科学的思路和方法来研究它。想让汉语教学研究成为科学,就必须掌握适合它的研究思路和方法,正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汉语课堂教学研究需要新的研究思路,首先是因为“教学分析的对象是复杂的,它要求我们从多个维度和空间把握研究内容,既要考虑教学的结构构成和过程实现,又要考虑教师、学生、教学环境及相互间的一切交互表现形式和结果”。课堂教学包含众多因素:从大的方面说,包括学生、教师、教材、环境等;从小的方面说,课堂上出现的每一个词语、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手势、表情,每一个师生、生生互动,每一个环节、步骤、技巧、活动,都可能影响课堂教学的进程和效果,都可以作为独立或相互关联的分析对象。
汉语课堂教学研究需要新的研究思路,这是因为传统的研究思路天然地无法对课堂教学中复杂的、多维度的动态现象,从数量、层次、关系、效果等维度进行全面、精细的研究。事实上,用传统的研究思路进行课堂教学研究,也很难再出新的成果,所以核心研究越来越少,只能在外围打转。
其实大家都知道课堂教学地位重要,理当着力研究。但不是我们不想研究,而是面于传统的研究思路,不知道还能怎么研究。“教学分析”的研究思路建立在信息时代科学研究的背景下,其突出特点之一就是运用大数据和数据挖掘进行复杂、系统的研究。本书所展示的研究成果说明,大数据和数据挖掘,可以运用于对汉语教学和学习中的信息搜集、整理、分析和利用,可以从不同的维度和空间发现教学活动中的问题,描绘教学系统的构成因素、特性和运行规则,进而全面认识和发现汉语教学规律。换句话说,我们以往找不到合适的研究思路,是因为我们不了解现代技术手段对教学研究的潜在作用。
本书展示的成果让我们看到,教育技术为课堂教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更有前景的思路,让我们超越以往“应然”为主的研究,有能力对汉语课堂教学进行多维度、全方位的实证分析、对比研究,让“走投无路”的汉语课堂教学研究能够走出困境。
第三,研究方法上的飞跃。本书展示的成果使用了计算机信息处理和数据库等技术,郑教授称之为“教学计算”,并定义为“对教学系统中教师、学生、教学环境及其关系的数据进行测量、采集、分析并报告结果的方法”。
“教学计算”以信息处理、数据库为主要手段,对教学要素进行详细分解和多维度属性标注,建立起“汉语教学·文献研究数据库”“汉语教学·实录研究数据库”等丰富的基础数据资源,并从多角度梳理、关联、比较课堂教学的构件、结构、过程,通过“数据挖掘”发现相关教学规律。其基本做法是:(1)收集整理关于特定研究问题的有影响力的论述,归纳出基本认识,计算倾向性结果并得出相关结论;(2)收集相关的规范化教学实践案例(包括教学实录、教案等,其中教案介乎“应然”和“实然”之间,偏向后者),建立数据库,进行相应的标注、统计,计算倾向性结果并得出相关结论;(3)将基于经典论述归纳出的认识与数据库相关案例的分析、统计结果进行比较,探求结构和过程的运用条件,以及特定条件下的最佳教学方案;(4)从历时和共时两个角度探索相关专家认知中传承与演变的规律;(5)用科学的语言撰写研究报告。
从本书各种课程的数据建模中可以看到,“教学计算”的方法便于梳理教学现象、发现教学规律,它超越了传统的方法,使汉语课堂教学研究达到了以往未曾达到的广度和深度,成为打开全面、深入研究复杂的汉语课堂教学新局面的金钥匙。如郑教授所说:“这种方法突破了传统的研究途径,它不仅是教学研究的趋势和方向,也必将推动教学创新和发展。”
科学研究的思路、方法和研究成果,需要用科学的语言来表述。本书的行文也值得借鉴。一方面,它用准确定义的术语和严谨的语句,陈述了研究过程和研究成果,保证了研究结论的可信度。另一方面,我们没有看到为追求“科学性”而生造的术语和貌似严谨而又似是而非的艰涩语句。这种科学、平实的文风值得大力提倡。当然,这种研究和陈述方式与作者的学术背景和学术水平有关。但是这不是不可以学习的,就像我们成功地学会了测量学方法、心理学方法、统计学方法等一样,运用教育技术手段和方法研究中文教学,也是追求科学化必须具备的能力。
就现实来看,本书运用的研究思路和方法,至少还可以向以下角度延伸、推广:
(1)扩展研究视域。可以扩展到海外非目的语环境下的中文课堂教学研究、国内外中小学中文课堂教学研究、混合模式下的中文课堂教学研究、线上中文课堂教学研究等等。
(2)深化研究内容。进一步研究内部或者说是下位的教学过程。比如,对语法教学中“练习”这个“必有项”继续开展更深入的过程研究;开展课堂习得研究,从中得到课堂教学对习得的促进方式、作用、不足;开展教师语言研究,从中考察课堂用语的词汇、结构、发展、效果、不足,以及体态语的作用;开展课堂纠错研究,从中得到更多实例,并考察课堂教学各种因素对教学效率及学习效果的影响;开展教材研究,从中发现有效和无效的教授、练习方式,为教材编写提供指导;等等。
(3)加强对“变体”的解释性研究。本书中指出:“‘实然’中出现了许多‘应然’过程类型的变体形式,应进一步探讨其应用的背景或条件。”我非常赞同这种想法。讨论教学方法时,大家常常强调“教无定法”。而“无定之法”,其实是“教学有法”中“法”的变体。就像我们在语言研究中对“例外”的解释可以深化对语言规则的认识一样,对教学方法“变体”出现背景、条件的认识,也是深入认识教学方法乃至教学规律的重要途径。汉语教学实录大数据可以为我们认识这些“无定之法”提供方便,帮助我们达到认识汉语教学法的新高度。
(4)开展由“反例”触发的研究。在“实然”中,有时会发现一些“不同寻常”,甚至同已有理论认识完全相悖的教学行为。对这些教学行为加以分类、描写和解释,也是教学法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或许正是教学实践的创新之处。
(5)加强数据库建设。数据库是进行此类研究的基本条件。创造条件建立大规模汉语教学文献数据库和教学实录数据库或专项教学研究数据库是一项基本工作,可以像语料库语言学研究一样,不断地开展下去。
郑艳群教授自上世纪80年代起从事对外汉语教育技术的研究和相关产品的开发,一直耕耘在运用计算机和现代科技支持对外汉语教学工作的最前沿,成果颇为丰硕。20世纪80年代,她参与了国内第一个计算机辅助对外汉语教学软件《电脑辅助速成对外汉语教学系统》(1988)的研发工作并在国际会展中获奖。90年代,她主持研制了第一部《多媒体汉字字典》,国家汉办技术鉴定委员会一致认为,该字典居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领域内同类辞书的国际先进水平,是改进汉字教材、革新汉字教法的一种新尝试也是实现从纸质教材到多媒体教材的一次飞跃。她1999年发表的《虚拟现实技术和语言教学环境》、2003年发表的《课堂上的网络和网络上的课堂》均极具前瞻性,其中的许多“预见”如今已变成现实。她的专著《计算机技术与世界汉语教学》《汉语多媒体教学课件设计》《对外汉语教育技术概论》虚拟词语空间理论与汉语知识表达研究》《多媒体和语料库驱动的汉语教学研究》《语言教育技术研究》等,是国际中文教育领域极具影响力的中文教育技术系统专著。此外,她开设多年的“汉语多媒体课件设计”“第二语言教育技术研究”等课程,为本领域硕士、博士人才培养发挥了重要作用。近来看到她带领团队共同完成的新作,又为之一振,觉得值得向学界推荐,以供借鉴。国际中文教育事业发展和学科建设需要跨学科人才,这是大势所趋,也是历史必然。
笔者相信,认真研读本书,体会、学习、掌握、拓展本书的这种研究思路和方法,必将为汉语教学研究,特别是科学阐述汉语教学的各级教学模式,注入新的活力。这种“接地气”的研究成果,必将为汉语教学方法创新及教师培养提供坚实、可靠的理论和实践内容,更可以打破汉语课堂教学研究的困局,使汉语教学研究有一个新的跃进。
前言
汉语教学结构和过程研究是汉语教学研究的基本问题,是一项重要的基础研究。分析课堂教学结构和过程,可以使我们更好地遵循教学规律,使课堂教学形成清晰的教学模式。吕必松《汉语和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一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在阐述汉语教学本体理论研究的各项内容时,强调了教学结构和教学过程这两个重要的对象。
结构和过程研究有不同的研究范式。既可以基于对已有思辨性或经验性教学认知的系统分析推导出理论模型,又可以基于教学实践对实际教学系统分析后构建应用模型,还可以进行模型之间的对比研究。
本书除第一章外,其余各章围绕汉语听力、口语、阅读、写作和综合课教学结构和过程研究展开,均包括如下四大部分:(1)运用扎根理论和内容分析法,围绕汉语技能教学系统梳理各技能教学结构和过程的思辨性、经验性认知,从“宏观层—中观层—微观层”进行系统架构,从概念出发提取出其中的构件、结构和过程信息,再进行统一赋码和形式化表达;在确立构件系统的基础上完成对理论模型的推导,并对其特征作分析。(2)以规范化教学实录为研究对象,通过辨识构件、结构和过程信息,以及统一赋码和形式化表达,构建应用模型并对其特征作分析。(3)进行理论模型和应用模型之间的对比,这不仅有助于归纳其共性,验证已有理论认知,也有助于揭示规范化教学实践与已有理论认知的差异特征,进而提出新的理论假设,以证伪、补充或修正已有理论认知。(4)进行史料分析。通过对结构和过程研究的共时与历时、析出与重组、分解与组合以及代表性人物分析,可以解释教学模式发生和发展变化的动因,揭示汉语教学模式发展的规律。本书的研究结论可以为汉语教学理论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并为汉语课堂教学设计、教学管理、教学测评和教学优化提供参考,还可为汉语慕课或微课教学单元设计、资源建设提供依据。
本书理论建模与实证研究并重,对比研究和史料分析紧随其后,是国际中文教育和汉语教学法、教学模式研究的一项重要成果,也是大数据时代教育数据研究方法在汉语教学中成功应用的体现。本书适合国际中文教育师生和科研人员阅读和参考。
留言赠书活动(第 63 期)
1. 关注“语言学心得”微信公众号;
2. 给本文留言,聊聊您对这本书的想法💡;
3. 截止日期:2024年4月9日(星期二)12:00,留言点赞数排名✨ 前两名✨为本次活动的幸运读者,将为其包邮(限国内)赠出一本《汉语课堂教学结构和过程建模研究》(纸质版);
欢迎各位转发到微信朋友圈,为自己的优质评论集赞👍👍👍
(感谢郑艳群教授为读者朋友们送上福利!)
欢迎转发扩撒!
推 荐
2024-03-22
2024-03-08
2024-02-03
2024-01-21
2023-12-25
2023-12-02
2023-11-22
2023-11-13
2023-11-06
2023-10-20
欢迎加入
今日小编:团团
审 核:心得小蔓
"心得君"
微信:xindejun_yyxxd